如何让艺术创作融入商业社会

时间:2018年12月18日

无论你想做任何事情,最难的往往是踏出第一步,当你有勇气踏出第一步,就会觉得其实没有什么。人生是由一连串的选择与决定所累积而成,每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行动,都在决定你未来的人生。


续携手同行9+1展览系列活动之名人名家与新生代的对话,这次座谈沙龙特邀嘉宾是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俞畅老师与企业家兼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城市雕塑文化委员会副会长罗雪春艺术总监。艺术创作和艺术商业成功领袖人物与我们新生代的一次面对面交流、分享、讨论。


俞畅(雕塑名人)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全国城雕委艺委会副主任.原广州雕塑院院长俞畅.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罗雪春(企业名家)

方圆雕塑创始人艺术总监.中国资深环境艺术师.广州雕塑院客座雕塑家.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城市雕塑文化委员会副会长;


杨学军老师担任本次对话的主持人,今天的活动是《携手同行》系列《名人名家与新生代的对话》,杨学军老师开场就为我们说明了,这次对话区别于一些正规场合或活动的模式,而是以自由沙龙的模式进行一次座谈,设定为名人名家与新生代的平行对话。


活动正式进入主题,第一位嘉宾雕塑名人俞畅老师讲到:我们要把自己的作品与生活放在一起,不要怀疑自己的初衷,不要无情的把它改掉,不能让自己的作品无法表达自己的初衷和感情。


一位年轻的创业者对俞畅老师提问到“现在社会上很多可以代替人工进行辅助的机器例如3D雕塑,从而有很快的效率,您认为对于雕塑家来说是否可以替代的呢?”


俞畅老师回答到:艺术是不可复制的,尽管大家都知道。那么辅助的部分越少,难度越高它的价值越高。艺术家自己的感情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即使有很快的效率,但是缺少了艺术家的感情,无法让观众与艺术家同感身受。


本次《携手同行》参展艺术家李礼轩对俞畅老师提问到:“对于艺术创作,我们年轻人,应该保持怎么样的激情和状态呢?”


俞畅老师也回答到:“艺术创作到成品,离不开创作者本身自我的灵感,而灵感出于创作者的经历、感受、对生活对事物的自我感触。”


第二位嘉宾企业名家罗雪春老师分享到:在场有在校生、毕业生、有年轻创业者。可能更困扰的是如何定位方向和自己的发展,定位一定要清晰,怎么样去定位呢,首先要应以自定,你的优秀、长处、个性、特点、弱点,跟你周边的多接触、多探讨、多学习。


如果你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我建议你多与人沟通,学会推销自己,学会吃亏。如果你是个内向的人,我建议你去一家大公司,有影响力的公司,去学习,吸取经验,就算你在公司做的一般将来你出来也会比一般人好。要给自己一个压力,让自己提升的更高。


这场名人名家与新生代的平行对话,整一个活动下来,让在场的新生代学到更多,懂得更多,两位嘉宾也为新生代创作者解答心中的疑惑。


回到今日的话题:携手同行,让艺术走进生活,让创作融入商业社会。前者携手同行的寓意希望着每位创作者怀揣梦想,不忘初心,坚守信念的从而才会诞生自己本身的艺术价值。


艺术虽然承载着人类文明最辉煌的一面,但它本身并不能作为物质满足人们的根本需求。因此艺术家也需要融入商业社会,才能维持创作。


艺术同商业的融合,让普通人通过商业化的艺术接触到当代艺术,也是拉近大众和艺术之间的距离的最佳方式。


艺术品是精神产品,不仅具有价值,还具有使用价值。一般来说,人们收入的提高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刺激了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和渴望,而市场恰恰可以满足人们对艺术品个性化的要求。各类艺术中,最容易同大众产生关系的便是公众艺术。而公众艺术通常也同商业共同成长。


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将日本漫画借由商业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他同奢侈品牌lv的合作,为lv设计了一整套视觉形象系统,让樱花包成为经典。同样的,中国艺术家岳敏君也是如此,把艺术做成产业,再用商业推广自己。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这种特殊的合作方式为他们实现了深度的多向互动,通过“公共化”而实现了其作品和个人价值的扩大和增长。


以美国艺术家Kurt Perschke的作品为例。一定有不少人注意到了,一个巨大的红色球体在他们的周围意外的出现了。迄今为止,大红球已经出现在芝加哥、巴塞罗那、台北、阿布扎比…他在世界各地不同城市安放一个15英尺的红球,每个特定的位置只持续一天,成为“世界上运行时间最长的街头艺术品”。受到众多媒体的报道和艺术机构的关注。它的存在不但为大众的生活增添一抹丰富的色彩,也为相应团体和艺术家本身带来了经济效益。


谈到艺术和商业的问题,还有个无法忽略的人就是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20世纪50年代,他敏锐地感知到了当时美国消费社会的状态,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复制了如玛丽莲梦露和金宝罐头等商业形象,获得了巨大成功,开创了波普艺术的时代。在《沃霍尔的哲学》一书中,这样说道“赚钱是一种艺术、工作也是一种艺术、最赚钱的买卖是最佳的艺术。”


1992年,艺术批评家吕澎就提出“艺术走向市场”的口号。但艺术如何走向市场,还是一个难题。与其说艺术受到商业的影响,倒不如说艺术引导商业,才是正常的行为。


艺术如今必然是和商业挂钩的,没有资金运作,艺术根本无法得到传播。如果艺术完全脱离商业价值,那艺术都无法养活自己,那艺术何以成为职业呢?


艺术创作我们作为创作者是不是应该既以艺术性为取向的艺术又以商业性为取向的艺术相结合呢?这就值得商榷了,因为艺术市场的独特性在于,反而往往是以艺术性为取向的作品,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



Recommend

  • QQ Zone

  • Sina Weibo

  • Renren.com

  • Douban

取消
  • 作品
  • 首页
  • N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