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作品 | 南来·北往—中国当代学院雕塑邀请展在壹美美术馆隆重开幕

2021-03-15

时间:2021.03.15


2020年10月30日下午16: 30,由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壹美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共同承办的《南来·北往——中国当代学院雕塑邀请展》在壹美美术馆隆重开幕。


此次展览是根据两所院校历年来的雕塑教学及创作成果而举办,意图通过45位专业教师和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和清华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学统与特色。


01.jpg开幕式现场


展览主题“南来·北往”包含了几对概念:“南”与“北”、“来”与“往”、“学院”与“当代”、“具象”与“抽象”,重点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学院雕塑教学、雕塑的空间与时间、雕塑与科技的融合、雕塑的本体语言等问题。这是南北雕塑艺术风格文化的一次碰撞与交流,更是文化艺术届的一场盛会。


02.jpg

开幕式现场


展览开幕式由壹美美术馆执行馆长路贝女士主持,此次展览学术顾问、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展览学术主持、著名批评家孙振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鹤,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陈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参展艺术家代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宏践,参展艺术家代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魏小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錩分别致开幕词。路贝女士向支持本次展览的广州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各级政府、主协办单位、园区企业、媒体、学校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感谢。最后,主办单位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世剑先生进行总结发言,并宣布展览开幕。


image.png

壹美美术馆执行馆长路贝致辞


壹美美术馆作为在自贸区的民办非盈利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勇于承担学术职责,大力推广学院雕塑的展示和研究,与全国顶尖艺术院校广州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通过两所院校的雕塑教学及创作成果,促进艺术的交流与合作。


image.png

展览学术顾问 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致辞


今天我以教师的身份谈谈对此次展览的看法。从学生到老师,怎么学,怎么教是最本质的问题,美术院校在这个过程当中,最基本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其中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科技对雕塑创作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甚至有人质疑数码技术会不会代替传统的雕塑技术?在我看来,任何科技都是艺术创作的工具,都代替不了人的思维,代替不了艺术家的本能、情感和智慧。而改变了时代的数码科技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口,提高了我们的效率,解放了我们的劳动,作为艺术家,我们要拥抱新事物,拥抱未来,欢迎新技术时代的到来。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与世界接轨,才具有无限魅力。


image.png

展览学术主持 著名批评家孙振华教授致辞


今天的核心词就是“交流”,南来北往的交流,东南西北、中外之间的交流,线上线下、不同学科的渗透融合……“交流”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篇很大的文章。生命起源于交流,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来源于各种物质的运动、碰撞、交流,人的生命过程就是能量转化和交流的过程,而今天的交流,对2020年的雕塑界来说还是首次。


image.pn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党委副书记 李鹤致辞


广州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都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学府,在艺术教学中都各有特色并各成体系,能够借此次展览之机,同时展开两校之间在教学方面的交流,我认为其意义十分深远。两所美院一南一北,在学院风格上均依托传统、立足当代、关注未来,又坚持各自学院的自身特色,为中国的雕塑教育事业添姿添彩。未来希望两所美院加强学术交流与互动,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与雕塑教学的发展,也希望此次展览的“南来北往”能够助力两所学院乃至全国雕塑艺术的“常来常往”。


image.png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陈克致辞


清华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巨擘,清华美院同样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重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更是从建系伊始就携带着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强大基因,在中国雕塑教育领域独树一帜。在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学,东方与西方等维度的共同交织与碰撞中,清华雕塑向我们呈现出了充满张力与可能性的多彩面貌。

广州美院雕塑系在60多年的历史中,孕育了独具岭南特色的深厚传统,同时形成了“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在以潘鹤、梁明诚、黎明为代表的雕塑前辈的开拓与引领之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之中,广美雕塑人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今天,我们将这条“路”带到了大家面前,并期待着它与观者的相遇。


image.pn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雕塑系主任 董书兵致辞


这次展览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交流机会,各位老师从不同角度阐述对雕塑的认识,这对学生来讲是一堂非常好的课程。我希望“南来·北往”这个展览是一个与其它学校进行交流的开端,我相信壹美美术馆未来也会成为一个其它美术学院的展示平台。


image.png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副院长 陈宏践致辞


在雕塑艺术教育工作者之间,通过雕塑作品集体呈现,进行教学和创作的学术交流,是一种自然、真诚、纯粹的方式。这次展览就像广美和清华雕塑教师之间的一个结实的拥抱。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雕塑教育事业而凝聚,期待在南来北往中不断相互学习,紧密合作,共同成长!


image.png

艺术家代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魏小明致辞


就我个人来说,我就是一种“南来北往”的体现。我来自广东,在清华教学,又曾到广州美术学院做顾问,这些经历让我的很多雕塑作品中体现着一种思想交流。衷心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此次展览,看到一个教师和艺术家的创作生涯。


图片.png

“泥人张”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张錩致辞


“南”与“北”、“来”与“往”、“学院”与“当代”、“具象”与“抽象”这几个关键词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学术平台上,举办此次展览意义非常。参展作品丰富多元,既反映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亦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图片.png

实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袁世剑讲话


由实创股份主办的“南来•北往——中国当代学院雕塑邀请展”,呈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这两所国内顶尖艺术院校艺术家的雕塑作品,这让我深感震撼,科技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并成为雕塑制作的重要工具。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这个以“硬核科技”为产业主导的发达地区,利用美术馆这个文化空间,为艺术家提供更多展示作品的平台,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提供助力,为中国的科技和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雕塑教育与国际交流研讨会


图片.png

研讨会现场


展览开幕前,在批评家孙振华教授的主持下,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师,以“中国当代学院雕塑的教学、创作与交流”为主题,就“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雕塑教育与国际交流”和“教师与艺术家双重身份下的雕塑创作”两个议题进行发言,探讨学院雕塑教育、创作与交流的最新动态。与此同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百余名学生亦来到现场,与两个不同院校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图片.png

研讨会现场


图片.png

嘉宾合影



参展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png

潘鹤 《拓荒牛》 480 x 120 x 140cm 玻璃钢 1984


图片.png

潘鹤 《艰苦岁月》 165×82×200cm 玻璃钢 1956


图片.png

曾成钢 《骠骑将军霍去病》  90x70x30cm  铸铜


图片.png

黎明 《历史的天空——成吉思汗》 85×80×50cm 不锈钢


图片.png

李德利 《地道战造像碑》铸铜


图片.png

梁明诚《海风》 高30cm 铜


图片.png

张錩 《小谢》  90 x 60cm 彩塑 2016


图片.png

张錩 《心声》  48 x 44cm  石雕 1992


图片.png

李鹤 《肉身·元神》  100 x 30 x 30 cm   彩色线缆编织  2020


图片.png

李鹤 《肉身·祈祷》  240 x 240 x 400 cm  不锈钢  2016



图片.png

陈克 《双子星》 110×130×90cm  铸铜 2006


图片.png

董书兵 《觉》  230×250×370cm 不锈钢  2013


图片.png

董书兵 《惊梦》  120×45×45cm  铸铁 2008


图片.png

陈辉 《石系列-石NO.3》  400x200x140cm  不锈钢 2013


图片.png

陈辉 《凝固在山顶的一片云 》 200x160x90cm  铁  2014





阅读

Recommend

  • QQ Zone

  • Sina Weibo

  • Renren.com

  • Douban

取消
  • 作品
  • 首页
  • N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