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访】杨学军:且行且思 用国际情怀抒写中国魂

时间:2015-04-07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雕塑家杨学军


  导言:最近,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杨学军的代表作品《同一首歌》被广东美术馆收藏并将安置在广东美术馆北门户外广场,这是《同一首歌》续2008年被北京国家大剧院收藏和2010年被美国麻州波士顿市政厅收藏后的又一次永久性户外亮相。

  同时,又一件根据代代相传、脍炙人口的广州童遥“落雨大、水浸街”有感而创作的新作《落雨大》近期也被广州雕塑公园收藏,这件彰显岭南人与自然共生、处事淡定、睿智达观人生态度的新作将于今年6月中旬在广州雕塑公园与观众见面。

  有着浪漫主义风格的虚实、简约,在似与不似的描绘间一气呵成,在大写意、大体量、大刀扩斧中略加细腻而产生美感和动人心弦——这是杨学军在数十年的摸索中练就而出的个性化语言。雕塑大师梁明诚这样评价杨学军:“我从杨学军的作品中看到一种灵性、一种鲜活、一种美好,他的作品过目不忘,深受很多人青睐。他热情、坦诚、乐观,他气质很好,技巧很高,出手很快,他的艺术才华是从骨子里溢出来的。”

  如何在将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进行有机融合与转化?从出发到回归的历程中有着哪些深刻感悟?最新计划创作的中国风系列如何用个性化语言达到创新?带着这些疑问,雅艺术网专访雕塑家杨学军

杨学军雕塑作品《同一首歌》

杨学军雕塑作品《同一首歌》手稿

杨学军雕塑作品《落雨大》


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兼容

  雅昌艺术网:能否先谈谈《同一首歌》和《落雨大》 这两件作品的近况?

  杨学军我早在2005年创作了《同一首歌》,这件作品于2008年被国家大剧院收藏,同时在2010年被美国波士顿市政府收藏并安置在该城市中央公园广场。可能出于《同一首歌》这件作品在整个社会乃至国际有一定影响,所以广东美术馆今年也决定收藏它,并将之安置在广东美术馆北门外广场上。另外,《落雨大》是我今年新创作的岭南主题作品,以一首流传久远的广州民谣为创作基调,充满童趣,意在回归本土地域文化情怀。《落雨大》最近也被广州雕塑公园收藏,将在今年6月份与观众见面。我觉得这两件事对于作为艺术家的我来说都起到很好的鼓励作用,对于我不断创作和创新予以极大的推动力。

  雅昌艺术网:《同一首歌》已完成近十年,还记得当时的创作灵感?

  杨学军《同一首歌》其实是我在十年前突发奇想的主题创作。十年前,经常出国,在哪个年代毛阿敏那首《同一首歌》家喻户晓,在华人圈中也很流行,每每我听到这首歌,心潮就会激动,甚至热泪盈眶,有一种似曾经历的情感,当时我就想要创作一个能体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人种,但怀揣着共同梦想与渴望的这样一件作品。于是借用这首歌的主题,来把它升华成为一个地球村人们的共同期盼,表达一种人世间的美好夙愿。非洲、亚洲、美洲三个不同面孔的小孩结合在一起,用抽象写意的简约符号式的语言呈现一种像小鸟般唱响自己心中美好渴望的有趣画面,单纯、童贞、无暇,像小天使一般降临人间。

  雅昌艺术网:采用这种简约写意的手法隐去人物五官,只留下嘴巴的初衷是?

  杨学军人类通过嘴巴传递声音,这种呼唤能激发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我在创作时将之隐去其它五官,只留下嘴巴。实际上大家看到这件作品时,看到的是一种声音,是天籁之音。在接下来创作的一系列雕塑作品中,我都会着重强调蕴藏在形态中的那种年轻、阳光和鲜活,突出生命中的呼唤和回声。就有了后来的《山沟沟》《梦不醒的季节》等系列作品,包括2009年创作的《天籁之音》,也是沿用了这种写意人生独特雕塑语言形式,试图用泥巴拿捏出那种像中国画一样大泼墨的视觉影像来。

  雅昌艺术网:您这么强调声音,是对音乐特别热爱的缘故?

  杨学军我从小就喜欢音乐,上帝给了我一副天生的男中音嗓子,别人也以为我是音乐学院学美声的,其实我没有学过音乐专业,只是天性喜欢。我始终认为音乐是表达人类情感最直接的一种方式,音乐能带给我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激情,会触发我的创作灵感神经,所以很多时候,当我睡觉或冥想时,总喜欢与音乐相伴。

  雅昌艺术网:《同一首歌》体现的是一种国际化的大情怀,而《落雨大》则更多是一种本土地域的小情怀。国际与本土两种怀情如何在您的创作中兼容?

  杨学军从2002年开始,我长期到美洲等地旅居和创作,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历程。每一次到国外,不管是在一些国际化的大博物馆,还是在美国东部的一些城市,包括2010年我在美国举办个展,我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外国人每当看你的作品时,首先会情不自襟地问你来自哪个国家。实际上这给我发出一个很强的信号:他们很重视艺术家的创作是否具有地域文化的烙印和脉搏,重视艺术家的本土语言传递的涵义。这个信号让我明白到:一个艺术家要搞创作,必须由心而生,有感而发,情动于中,其散发出来的人文情怀必须有着强烈的民族脉搏和文化底蕴。如何创作出既符合自己鲜明个性和国际情怀,同时又有积淀深厚民族文化根源的作品来,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重大课题。所以现在我基本上不会以传统具象的方式呈现作品,而是运用新具像语言将之虚幻化、意象化、简约化,将东方的艺术哲学融入国际化语言中进行互换、契合及兼容,让作品形态的视觉呈现折射出别样的光彩。

杨学军雕塑作品《天籁之音》

杨学军雕塑作品《天籁之音》手稿


从出发到回归 渐行渐成熟

  雅昌艺术网:您曾在国外生活创作多年,后来回归成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能否和我们大致谈谈您的艺术经历?

  杨学军1979年我考上广美附中,4年附中学习过程中受过很多学院派的严格训练,让我懂得绘画是如何让人感觉到它的魅力所在。但因为我喜欢立体的雕塑,所以在1983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升上了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并在1987年毕业分配到广州雕塑院。2002年我怀揣梦想旅居美国,觉得应该到国际层面去见识,让自己的艺术思想成熟起来。十几年在国内外来来回回两地走。2011年受广州美术学院之邀,回归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至今。

  现在每年除教学之外,我开始注重把大量时间花在主题创作上。我觉得这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不管人力物力、社会资源,社会的包容度给艺术家提供了自由的创作空间。《同一首歌》《山沟沟》等这些作品就是在2005、2006年前后展示在各个平台上的,得到各界认可。

  雅昌艺术网:您现在的创作分哪些系列?

  杨学军我不会只盯着一条直线行走,而是分几方向进行。首先我是“60后”,对传统和历史有深厚感情,认为这一领域应得到很好的传承,所以我的创作中,有一部分是与历史题材相关的作品。另一方面,一个艺术家应该关注社会、关注当下、关注时尚,所以我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相对比较时尚,主题轻松和谐。自身作品语言的形成和走向,基本上以这一系列作为主。同时,我是广西柳州人,柳州有很多奇石,现前几年我就开始尝试用当地地域特有的符号来跟我的雕塑结合在一起,把小时候对石头的情怀和自己最终的认知结合在一起。在有感而发的状态下的创作,往往会有意外惊喜,很有意思。

杨学军雕塑作品《梦不醒的季节》


  雅昌艺术网:铜是一种表现力和感染力都极强的材质,而石头却有着自然美的特性。您将二者巧妙结合过程中存在哪些难度?

  杨学军石头和金属是两种不同的材料,要自然地结合将二者起来,并且看起来结合得自然,这存在很大的难度。如何让人们觉得它们结合得天衣无缝?当天然的奇石以及人造的铜镶嵌在一起,如何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我一直以来探索的难点。

杨学军历史题材雕塑作品《开路先峰》

杨学军正在创作《开路先峰》


  雅昌艺术网:年轻一代可能会觉得历史题材的作品有距离感,您觉得历史题材的作品在当下的意义是什么?

  杨学军的确,我的很多学生一说起要搞历史题材创作都会觉得陌生,但是我觉得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历史永远是历史,它铭记着一段让人们可以回忆的故事,提醒当下的人不能忘记过去,激励我们勇敢前行。所以我觉得历史题材的创作也十分重要。2010年,我借用19世纪华工到美国旧金山修铁路的这一段历史创作了《开路先锋》。其实它最终的作用,不是为了说明这段历史有多么悲惨,而是它让人们看到,中国精神其实在那个时候,在遥远的西半球,在异国他乡,同样存在着。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如今这件作品得到很大的社会反响,足以说明历史题材是我们这一辈艺术家善于表达的一个主题。

  雅昌艺术网:您是既受国内的学院派的教育影响,同时也有国际化的视野与经历,你怎么看目前国内城市雕塑的发展情况?

  杨学军城市雕塑要有强烈的感召能力,它如同城市的一张名片,因为它而让人们记住了这个地方。国内城市是从80年代时期由潘鹤教授开始,发展到现在,历史很短。以往的城市雕塑一般是走高大上的象征路线,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但是在当下时代,雕塑应与城市的发展进程相符合,体现一种超前的精神性,而不是停留在传统的创作中。创意、跨界、联体是城市雕塑打破局限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它应有的作用。

  雅昌艺术网:据您了解,目前国内人们对雕塑的接受程度如何?

  杨学军雕塑原是西方的学科,所以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向来匮乏,包括很多学生在考入雕塑系之前,都是以绘画为主,对雕塑了解甚少。其实雕塑从材料到学科均与其它学科截然不同,艺术家极少能单独完成一件品,需要团队的帮助,甚至涉及很多科技性的器材。所以当人们不懂雕塑,就会有接受上有所偏差。他们对国画或油画情有独钟,是因为了解它的背景,而在对雕塑的工艺语言及对视觉美感的认知上仍需要一个接受过程。

杨学军雕塑作品《山沟沟》

创作中的杨学军


最新创作:中国风的延续与深化

  雅昌艺术网:现在创作心思主要放在哪个领域?接下来是否有新的创作计划?

  杨学军我今年将进行与中国风相关的几大系列新创作。我想用两年时间,把“中国风”这个大主题用东方式的写意,西方的立体构成这两种语言结合,抽象、写意、简约地分几个系列表达出来。第一个系列是国粹系列。我尝试把中国京剧的精神用雕塑的形式来呈现;同时我也想做一个功夫系列。功夫在国内外都是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技能,所以这个领域也被列入到我的中国风创作中去。还有就是杂技系列。每个系列都将制作十来件作品,前提是,这几大系列都不会用传统具象去呈现,而是延续我作品以往的写意风格,让它们形成意象上的动感,试图呈现国粹的灵魂,并把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用这些特殊的语言形式诠释出来,既有东方审美韵味,同时又有西方的时尚元素,形成中西合璧,传承与时尚并存的感觉。

  雅昌艺术网:很多艺术家都已从中国风的角度进行过创作,您如何在这基础上形成个性化语言?

  杨学军对同一个事物,每个艺术家的切入点不尽相同,展现而出的视觉形象也是千变万化的。我坚持延续自己的风格特色:简约、写意、大泼墨、不注重细节而是强调节奏,强调光影下的旋律。我坚信这种手法的特殊性并且很有把握做出来,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模式进行改造。比如在京剧系列,根据京剧服饰的复杂性,我计划采用国外先进的热着色的技术把颜色加入到作品中,令雕塑作品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绘画性效果。这种雕塑的立体构成语言与强烈的绘画语言融合在一件作品中,我坚信它将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很强的冲击力。

  雅昌艺术网:中国风元素那么多,为什么只选择了京剧、功夫及杂技?

  杨学军任何创作都必须经过提炼,它一定要找出关键词,而京剧、功夫及杂技正是我的中国风创作中的关键词。因为这些创作不仅仅是给国内观众看的,还要站在国际的平台上去进行考虑,要让外国人有认知上的联想力。所以说,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要能够站在国际舞台上代表他的民族,必须要有精练的代表性,要做去选择,加上我是用一种抽象呈现的方式,就更加要选择一些家喻户晓、根深蒂固的形象了,不然会产生很多误解。然而,越是家喻户晓、根深蒂固的形象更难表达出新意,这对艺术家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也许我不一定能成功,但是目前我会按照自己坚信的理念去将之实践出来。


0 阅读
取消
  • 作品
  • 首页
  • NFT